散笔:外卖小哥和送货大叔 cover

散笔:外卖小哥和送货大叔

在 UCA 和现实中送快递,哪一个更轻松?

1

好不容易在周末有了整块时间,能在《死亡搁浅》游戏里欣赏小岛秀夫精心安排的 CG 演出,顺便修些基建、送点快递。差不多从早上十一点玩到傍晚饭点,只感觉连面条都懒得煮,只得在某外卖平台定了一份榴莲培根披萨。

点完之后我直接把手机扔一边,接着开始送起快递。在送了不知道第几单的时候,发现天色已暗,估摸着离下单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吧,才想起来看看外卖员在哪。只发现这位外卖小哥企图按照地图上的直线距离远近,选择一个离我所在楼栋最近的道路,却意外走到小区外的湖边——那里没有供外人进入小区的大门。

本想打个电话提醒小哥应该走另外一头,发现外卖平台的即时消息功能把商家「拉」进来了,突然感觉这么直接吼话不太合适,又想着小哥的电话应该很快就会打过来,遂作罢。果不其然,几分钟之后电话就来了。

令我比较意外的是,他似乎没有到楼下,而是卡在了小区门口;电话里依稀可以听到他和保安大叔的争吵。一来二去,我大概了解到情况是这样的:外人想要进我们的小区需要保安亲自打电话给业主确认,我又没有在外卖单上留下我家的门牌号,因此唯一可以联系到我的方式只有快递单上的电话,但外卖平台也没有留下我的真实手机号,而是给了一个电话机器人的号码,通过分机号来间接联系上我。这就导致外卖小哥没有办法证明他真的是来送外卖的,自然也就没办法进到小区里面来。

我主动在电话中提出说我到小区门口来取。当我来到小区门口的时候,外卖小哥连忙表达歉意,说让我出来取,挺不好意思的——虽然知道是他担心我会给他一个差评,但是至少我也没有很急着想要吃晚餐。反正,决定点外卖的话也该知道大概什么时候会送到了。

2

在玩《死亡搁浅》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:在现实中送快递、送外卖,和在游戏里送,有什么不同。抛去游戏里送快递只是按手柄这种事情不谈,即使现实中的条件——包括基建、住房和科技水准——和游戏里的保持完全一致的理想状态,「送快递」这件事情也可能远比想象中轻松得多:山姆们拥有高科技的全息投影地图来快速找路(而且几乎不用担心刚才那位快递小哥遇到的问题),外骨骼和载具(几乎是)要多少有多少,再加上游戏里的美国(被称作 UCA)是微缩版的,只要稍微完善一下基建,搭载一辆车从东到西几乎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,当日达不再是梦想,更遑论游戏中的山姆大叔可以自由选单。也许真的只有跑一整天(还要和 BT 与米尔人打架)这种事情,可能会稍微让山姆大叔们发愁一下。

当然,上面这些所谓的「优势」有些可能很显而易见,有些可能还有些争议。但在《死亡搁浅》的世界里送快递,还有一个不太明显却应该没什么可争论的优势,就是快递员们的辛勤劳动是可以被清晰可视化的:在游戏中,完成每一单快递会给予快递员一份结算单,这份结算单会按照送货速度、质量、对其他人的帮助等等维度来给予「赞」,众所周知,「赞」在《死亡搁浅》的世界中是完全替代「经验值」的存在。

这有些像现实中外卖平台的评分系统,只是略微有些不一样的是,现实中的系统是带有「差评」选项的。看上去差评的存在是无可厚非,毕竟,如果外卖员或商家的错误行为与表现确实对用户造成了一些困扰,平台需要接受用户投诉进而改善服务。但现实情况是差评功能常常被「滥用」:用户对外卖员与商家的差评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门槛的,但这些差评对外卖员和商家而言是致命的,这些差评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情况。

也许某些差评的由来,只是客户当天心情不太好。

3

写到这里,突然想起来《智趣 GQ》杂志旗下一档娱乐圈播客《GQ Talk》采访笑果文化旗下艺人那一期 剪辑了一段脱口秀片段进去,大意是:程序员加班结果进了医院,结果医生要加班;医生加班结果得点吃的,结果外卖小哥要加班;外卖小哥用的是程序员写的程序来接外卖单,最后锅又甩回给了加班的程序员们。

戏谑归戏谑,这段脱口秀真正讽刺的是这条看似无解循环中真正的推手,也就是商业公司。

《死亡搁浅》的序幕,引用了日本作家安部公房所著的《绳》中这样的一句话:绳与棍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两种工具,棍可以让不好的事物远离,绳可以将好的事物拉近。但在商业公司的手上,棍棒却成为屡试不爽的赚钱工具:只要用它来敲打自己的朋友,他们总会乖乖听你的话,进而让他们自觉地服务好上帝们——口袋里有钱的上帝们——让他们把身上的钱交出来。

这个棍棒在商业公司手上也许叫 KPI,也许叫差评,在消费者手上也许叫做消费主义。终归不是什么好东西。

4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总会在买东西或是接受服务之后习惯性地补上一句「谢谢」。由此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。

大学的时候经常去食堂里的一个面铺买面吃,我也经常习惯在每次刷饭卡、老板把面端出窗口的时候说上一句谢谢。似乎有一次是老板不在、老板娘在面铺里煮面,我也习惯性地在端面的时候感谢老板娘,老板娘听到之后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说了一句我至今印象都很深刻的话:「应该是我感谢你,感谢你光顾我们铺子。」

当时我听到的时候心里也是一惊,但似乎想不到能有什么回应的方法,只是傻傻地对着老板娘傻笑。倒是现在玩上《死亡搁浅》之后,我觉得感谢老板娘其实没有什么不妥。

这也许是(还没有玩通关的)《死亡搁浅》教给我最大的道理:从来没有人有义务要为你做任何事情,所有事情都不是理所当然的。金钱交易仅仅只是对你的劳动和商品成本所付出的必要成本,它并不携带任何感情,更不能因为它来证明别人有义务为你做任何事情。在《死亡搁浅》中的每一个「赞」,从来都不是通过金钱或是物质上的交换得来的,它是你真心为别人付出且真实获得帮助之后,对你的善举最好的可感知量化指标。

这也许就是对抗消费主义最好、也是最有力的回应。

题图来自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54730452/